重磅消息:2023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界十大学术热点发布!


关闭窗口
图工委   2023-12-28 10:11:31   供稿:

重磅消息:2023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界十大学术热点发布!

【转自】  】图情档学界 图情档学界 2023-12-28 09:07

2023

十大学术热点

信息资源管理学界

聚焦学术热点 · 记录学术足迹


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2023年度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界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已经成功落下帷幕,备受学界和业界瞩目的2023年度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界十大学术热点新鲜出炉。


本次活动特别加入新玩法,邀请山东理工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曹树金教授带领团队联手最新大语言模型技术,通过“人机协作”新模式初步整理出本年度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再经过热点条目征集、条目汇总整理、四大“评审团”评选投票、权威专家评议点评等诸多环节,评选出最终结果!


本次活动得到了学术界、期刊界以及实践领域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高度参与。为期11天的热点条目征集,共收到条目近200条;为期3天的投票,共收到选票1582张;最终从梳理出的21条备选热点中评选出10条年度学术热点。



2023信息资源管理学界十大学术热点

1.建构中国自主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知识体系

2.中国式现代化与信息资源管理事业

3.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组织和服务的变革

4.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5.全球科技竞争态势下的国家科技情报体系建设

6.面向数智化场景的政府、企业与科研数据管理

7.国家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

8.文旅融合与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

9.新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10.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热点一

建构中国自主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知识体系

入选理由: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此后,哲学社会各个学科纷纷开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研究,成立自主知识体系联盟。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公共文化管理、数据管理、数字人文、出版管理等学科领域在2023年出现了一批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成果,内容围绕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内在逻辑、发展历史、理论贡献、建构动因、路径、目标、任务、挑战与对策,为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梳理历史,抽象理论,描绘前景,创造智慧,使得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深度融合到国家哲学社会学科发展规划版图中,在建设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道路上增强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领域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信息资源管理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3年10月20日,在第二十届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上,由17个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博士授权点所在院系、《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档案学通讯》等杂志社/编辑部联合发起成立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提出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国内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目标,规划了“十个一”的合作内容,联盟将致力于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重大问题,组建联合攻关团队,推进学术成果转化;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携手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贡献中国信管智慧。


建构中国自主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在2023年成为学术热点,未来将继续成为学界同仁的奋斗方向,推进新一级学科信息资源管理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积淀、创新、发展。

(闫慧,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

专家点评:

自“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以来,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归根结底是要做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这既是历史性任务,也是时代性课题。为此,学界围绕这一命题积极展开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建构中国自主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知识体系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本土化”。知识根源于实践,本土信息资源管理实践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需要增强本土意识,充分发掘本土资源,凸显本土化的当代价值。第二,“自主化”。要求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学术思想、核心概念、学术观点、研究范式、学术话语等方面积极创新建构,彰显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并力争形成富有智慧的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第三,“体系化”。要求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战略布局思维,从顶层到基础层,从宏观到微观,需要体现出系统性、前沿性、关联性、丰富性。展望未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要有高度的学术自觉,积极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借力新一代数智技术,对“信息资源元素”“中国元素”等进行积极融合,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肩负重大使命。

(孙建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热点推荐者:

毕建新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常大伟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戴艳清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邓君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丁敬达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胡峰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刘桂锋 《图书情报研究》编辑部

毛秀梅 《情报科学》编辑部

宋恩梅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王曰芬 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

吴澍时 《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严贝妮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杨思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姚伟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代表文章:

[1] 陈传夫,陈一.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中国实践及其理论贡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1):4-21.

[2] 柯平,胡娟,袁珍珍.面向社会化挑战的图书馆专业化学理依据与实践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2):15-28.

[3] 马费成,张帅.我国图书情报领域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2):4-14.

[4] 王曰芬.关于情报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资料工作,2023,44(1):17-27.

[5] 李品,杨国立.中国情报学的研究范式:现状与展望[J].情报学报,2023,42(8):980-995.


学术会议:

1.第二十届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暨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成立大会,北京,2023.10.20-21.

2.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评议组发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南京大学数据智能与交叉创新实验室联合承办,2023.05.20

3.2023信息资源管理高峰论坛”,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上海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主办,2023.09.23

热点二

中国式现代化与信息资源管理事业

入选理由: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重要论断。在双向融合贯通的研究框架下,中国式现代化与信息资源管理事业逐步建构为体系化的议题。当前,围绕这一议题的研究呈现为:一是深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挖掘触发信息资源管理事业创新建构的关键要点,确认信息资源管理事业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显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数字文明建设、均等化的文化体系构筑等方面;二是对照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全面探讨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亦从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到立足本土自主知识体系的科研框架设置明确应有内容;三是面向本土探索信息资源管理实践体系的变革,聚焦于图书馆事业、档案事业、数据要素化等核心问题,探究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引下寻获方向、模式与路径;四是立足微观层的关键理论与实践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其研究内容、依据与结果,涉及政府开放数据、全民阅读、数据利用、红色档案开发等。


已有热议将是信息资源管理事业于发展新阶段的探索基点,其体系内容与重点成果面向长远未来则具有更丰富的可能性。在变革视野下,信息资源管理事业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九大要求为基本方向,持续深化扩展相关议题,在贡献于本土至全球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建构信息资源管理事业自身的优化升级之道。

(周文泓,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



专家点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命题。第一,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加大信息资源供给规模,推动信息资源供给提质增效,面向不同地区、年龄、职业的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资源。第二,在数据资源生产、采集、组织、存储、开发利用、服务、保存等环节充分利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赋能数字经济发展与繁荣,同时,高度重视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推动我国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加速迈进。第三,充分发挥各界力量,不断健全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均衡性、可及性、便捷性、精准性、实效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信息资源服务模式,促进信息资源、技术、场景深度融合,满足各行业和领域的信息资源应用需求。第四,加强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建设,推动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交换、利用与服务,消除“信息孤岛”;重塑开放科学背景下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管理生态系统。第五,建设中国特色、自主可控的信息资源管理与交流平台,强化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信息资源保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体系;展现数字大国担当,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积极参与构建交流、互鉴、合作、向善的数字世界,推动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

(黄如花,武汉大学二级教授)

热点推荐者:

常大伟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吴澍时 《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肖鹏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严贝妮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代表文章:

[1] 柯平,张瑜祯,胡娟,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下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之路[J].文献与数据学报,2023(2):4-18.

[2] 杨冬权.始终牢记初心,以档案力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J].档案学研究,2023(1):4-11.

[3] 马海群,邹纯龙,王今.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数据开放实践——从政务信息到公共数据[J].情报科学,2023(8):2-8.

[4] 安小米,高俊杰,王丽丽.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数据利用新诠释:内涵剖析与能力框架构建[J].图书与情报,2023(3):39-51.

[5] 王世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图书馆事业新发展——基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23(1):6-12.

学术会议:

1.第二十届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暨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成立大会,北京,10月20-21日

2.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郑州,9月15-16日

3.2023年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长沙,7月11-14日

热点三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组织和服务的变革

入选理由:

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引领了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变革式发展,对数智融合环境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对大规模数据的向量化存取、预训练模型和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等,具有较强的推理和预测能力,重塑了知识组织与服务模式。


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不断探索智慧服务、数据智能等技术应用和服务拓展,这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而智能技术的成熟无疑为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创新注入强大动力。知识组织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核心,也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同频共振的基础:其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知识组织技术革新筑牢技术底座。日益成熟的Token级语义向量嵌入、多模态数据融合、基于大模型的知识抽取与对齐、思维链与提示工程等为知识组织技术创新提供新方法,驱动着数据智能的实现。其二,生成式人工智能拓展了知识服务应用场景,引发知识服务场景的变革。如大模型驱动的图书情报智能服务,基于多模态生成的数字人文应用、知识图谱嵌入大模型的领域认知智能等。可以预见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大模型垂直应用将成为数智服务场景的新动向。其三,生成式人工智能呼唤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参与多方协同共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带来了知识幻觉、模型崩溃、恶意生成虚假信息、认知鸿沟与陷阱等负面内容。本学科迎来参与人工智能多方协同共治的历史机遇,热点领域包括嵌入主题词表解决大模型领域知识幻觉问题、人工智能数据产权与治理问题、虚假信息识别与评估方法问题、新型数字鸿沟与数字素养教育应对问题等。总体上,立足于知识组织传统优势领域,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三大体系”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李白杨,南京大学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专家点评:

生成式AI带来的信息生产和知识运用方式的突破性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影响深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围绕“生成式AI影响下的知识组织和服务变革”展开了系列讨论,测评生成式AI完成知识组织任务的效能,思考其与知识组织、知识识别、知识关联的融合式创新以及未来高质量知识组织体系的建设问题,并就生成式AI对知识服务内容、知识服务场景、知识服务成本的影响展开了深入思辨,探寻知识服务转型新进路。


生成式AI正在重塑知识组织和服务模式,为知识整序、知识挖掘与知识表示等赋予了新动能。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组织尤其是数据组织的新任务及诸多潜在的风险和挑战。知识组织本是应对信息过剩以及核心知识混淆于外围知识与虚假知识之中的有效手段,而生成式AI的创造能力与幻觉问题共存,这势必会加重知识组织的负担。其带来的数据隐私与知识产权等问题也需要对知识组织和服务伦理的新思考。我们需要审视知识组织与生成式AI的实质关联,直面生成式AI的痛点与知识服务高阶需求,积极寻求融合生成式AI的知识组织与服务新模式。


未来,知识组织和服务领域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生成式AI驱动的知识组织研究范式升级与方法论体系的拓展,以及知识组织伦理的“挑战”与“应战”。结合“用”“评”“优”思维,探索生成式AI用于知识组织与服务的新路径,建立生成式AI介入的知识组织评价体系,思考AI幻觉引发的知识表达偏差与偏见及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应对措施与优化方案。总之,生成式AI必将加剧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变革,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被动应对不如主动作为,让我们一起续写知识组织与服务的精彩华章!

(曹树金,山东理工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热点推荐者:

安璐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陈信 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邓君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杜杏叶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樊振佳 南开大学图书馆

付玉贞 《四川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胡峰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华林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贾东琴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孔晔晗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编辑部

李白杨 南京大学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刘畅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曲蕴 《图书馆杂志》编辑部

宋恩梅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宋懿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王兰伟 湖南图书馆

王曰芬 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

王忠军 《情报理论与实践》编辑部

杨思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姚伟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连峰 《情报科学》编辑部

周杰 贵州大学图书馆

代表文章:

[1] 陆伟,刘家伟,马永强,等.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J].图书情报知识,2023,40(2):6-9,70.

[2] 李白杨,白云,詹希旎,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技术特征与形态演进[J].图书情报知识,2023,40(1):66-74.

[3] 蔡子凡,蔚海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演进历程及其图书馆智慧服务应用场景[J].图书馆杂志,2023,42(4):34-43,135-136.

[4] 张智雄,曾建勋,夏翠娟,等.回应AIGC的信息资源管理学人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35(1):4-28.

[5] 赵杨,张雪,范圣悦.AIGC驱动的智慧图书馆转型:框架、路径与挑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7):9-16.

学术会议:

1.2023年5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主办的“生成未来—AIGC与GLAM创新发展”前沿学术论坛系列活动。

2.2023年9月16日在郑州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年会·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图书馆的潜在影响分论坛”。

3.2023年12月12日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二届数据智能与交叉创新会议”。

热点四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入选理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化是激活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催化剂,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时代选择和时代路径。


2023年,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紧密结合智慧数据、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带来的战略机遇,对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学界产出了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基础建设:在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上着力,强调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的“智慧化加工”与“智慧化标准”,不断优化知识组织,促进数字化文化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2)新理念在GLAM中的推广应用:在元宇宙、数字人文、智慧图书馆等新理念的框架下,探析如何在GLAM中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培育发展新型业态。(3)文化遗产服务数字内容供给。在实践领域,综合运用5G+技术、AR、VR、裸眼3D、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构优秀数字文化展示的新场域新空间,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张云中,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专家点评: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历经代代华夏子孙的传承弘扬,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被不断发掘和认同,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引领下,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环境里,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传统文科发展早已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结合数字化技术,但因学科属性和条件限制,其数字化水平粗放,只能进行粗粒度知识表示。而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知识表示、知识组织、知识挖掘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作为本学科新的学术生长点和“双一流建设”的学科纽带,是时代赋予本学科的重任和使命。学者们必将以新文科为场景,结合新理论、新范式、新技术、新方法,协同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群,凸显本学科理论与方法优势,拓展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衍生方向,开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中华文明共传承,学科专业齐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多学科共同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需要彰显学科特色。目前领域主要聚焦文化遗产数字化,而后续的知识化、智慧化的知识揭示深度、精度与广度需要进一步推进,进而挖掘文化遗产内涵与思想,随着史料的积累与事理的丰富,文化遗产体系化有望形成。反过来,新文科吹来的强劲东风,将使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借鉴和吸纳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丰富本学科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知识组织新理论、开发知识组织新方法,并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场景,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做出本学科新的贡献。

(李玉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热点推荐者:

毕建新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戴艳清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丁敬达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付玉贞 《四川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王曰芬 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

徐桂英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代表文章:

[1] 赵志耘,林子婕.元宇宙与智慧图书馆:科技赋能文化新路径[J].图书情报知识,2022,39(6):6-16.

[2] 王晓光,侯西龙.面向活化利用的文化遗产智慧数据建设论纲[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5):4-14.

[3] 仇开域,夏翠娟.碑帖知识库构建:从智慧化加工到智慧化服务[J].图书馆论坛,1-13.

[4] 练靖雯,赵宇翔,吴大伟,等.数字人文类文化遗产众包项目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9):149-157.

[5] 闻心玥,许浩,吴丹.线性文化遗产双语本体构建研究——以嘉兴运河文化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7):107-120.

学术会议:

1.第五届中国数字人文年会,2023.12,湖北武汉

2.2023云冈文化遗产智慧数据与数字人文研究论坛,2023.8,山西大同

3.数字环境下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数字档案馆建设学术研讨会,2023.11,甘肃敦煌

热点五

全球科技竞争态势下的国家科技情报体系

入选理由:

全球产业分工逐步细化,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甚至上升为科技对抗。在此环境下,如何打造更加完善稳健的产业链,加强产业链与经济发展的韧性,发展支撑产业的高精尖科学与技术,提升科技在产业链中的比重,显得十分重要。这既需要科学家与技术研发人员不断深入探索,也需要科技情报工作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情报支撑。


当前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科学前沿与技术识别。科技情报需要从快速发展变化的海量信息中快速识别颠覆性技术、卡脖子技术、杀手锏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等技术族谱以及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前沿交叉学科等各大学科领域的前沿,不断突破科技前沿的最新阵地。(2)情报扫描与态势分析。主要包括地平线扫描监测、科技要素评估评价、竞争格局态势分析、技术发展脉络梳理、危机预警等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实现及时有效的情报感知、深入全面的情报刻画以及快速动态的情报响应,完成已然扫描、或然预见、未然感知的情报功能。(3)科技情报体系建设。科技竞争态势下的科技情报体系包括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系统平台、应用示范四个层面,自底向上依次支持、融会贯通。


建设好全球科技竞争态势下的国家科技情报体系,需要科技情报从业者不断提升海量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全面掌握文本挖掘技术方法、快速转变传统的情报工作模式。基于此,打造出覆盖数据要素、技术方法、应用场景三维一体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科技情报体系。

(化柏林,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长聘副教授)

专家点评:

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推进,“科技生产力之变”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要变局之一与决定性变量。2023年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发展让新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态势更加鲜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全球科技战略竞争高度激烈化和白热化,特别是科技强国大国之间争夺关键核心技术控制权的高科技竞争向技术主权方向发展,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以及重塑国际竞争格局的关键要素。支撑和服务国家赢得科技战略竞争优势,必须建设高水平国家科技情报体系。


在全球科技战略性竞争态势下,科技安全成为新型安全的最鲜明组成部分,维护国家科技安全,科技情报体系责无旁贷。新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引发了一系列新型安全问题,诸如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其本质都是科技安全问题。实现科技安全成为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关键方面。因此,维护国家科技安全,无疑是全球科技竞争时代国家科技情报体系的主责主业。维护和筑牢国家科技安全防线,必须建设高水平国家科技情报体系。


在全球科技与产业革命态势下,传统的情报体系和情报能力必然被颠覆,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科技情报体系需要全面深化情报体系的改革发展。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并将继续全面变革和重塑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科技创新发展发挥“耳目尖兵和参谋”作用的科技情报体系也不例外。国家科技情报体系的治理架构、机构体系、组织方式、业务内涵、技术工具、人才队伍、新型能力标准等都需要变革式提升发展,而其模式建构和路径选择就是亟待深入系统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张志强,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

热点推荐者:

安璐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杜杏叶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胡峰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胡雅萍 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

宋恩梅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王曰芬 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

姚伟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代表文章:

[1] 马雨萌,王延飞.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的情报感知研究[J].情报学报,2023, 42(8):883-892.

[2] 赵志耘.科技情报卓智赋能论[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23,5.

[3] 钱力,刘细文,张智雄,等.科技情报智慧数据:方法、体系与应用[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11[2023-12-15].

[4] 储节旺,李佳轩.面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科技情报感知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23,42(5):145-153.

[5] 陈树,李辉,西桂权,等.中美科技竞争视阈下加强国家科技情报体系建设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1):53-60,80.

学术会议:

1.2023年中国情报学年会暨情报学与情报工作发展论坛,长沙,7月11-14日。

2.2023年中国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年会,雄安,10月26-27日。

3.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知识组织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八届知识服务与情报工程学术交流会,成都,11月22-25日。

热点六

面向数智化场景的政府、企业与科研数据管理

入选理由:

一般而言,城市经济文化发展被视为场景理论产生的背景条件之一,场景被认为是对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和社群最好的描述方式。在媒体传播领域,“场景”一词突破了物理地点的空间概念,积极导入了“信息获取模式”――一种由媒介信息所营造的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回顾近几年的热点条目,从“面向疫情防控的信息管理与数据治理”“世界变局中的信息安全与数据治理”,到今年的“面向数智化场景的政府、企业与科研数据管理”,数智化时代被看作了数据管理的一个场景时代。


一级学科调整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后,11个二级学科中“数据管理与数据科学”是其中之一。学界充分融合原先图情档有关数据的研究范式,对接各领域的数据需求,在政府、企业与科研等不同领域拓展交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积极回应时代命题。本年度该热点的研究特点主要包括:(1)平台建设的实践和经验仍是科研数据管理的重点,开放科学环境、FAIR原则、科研诚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成为研究的着力点;除了体量和质量外,科研数据开放共享中的权属和安全问题成为新的关注点。(2)延续政府数据开放研究的脉络,政府开放数据的隐私和风险治理、公共数据的运营和授权等研究开始兴起;政府和公共数据治理的政策文本计量分析也备受青睐。(3)与科研和政府领域相比,企业数据管理的研究有待更为精准的需求匹配和情境接入。(4)如何促进数据价值和红利的释放,是数智化场景下数据管理的新命题。

(宋恩梅,《图书情报知识》常务副主编)

专家点评:

数据是智能技术的资源基础,智能技术又赋予数据以更大的可用性和更丰富的价值。二者相互赋能,相互结合成为数智技术,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随着数智技术在生产、管理、科研、市场营销等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化,产生了大量以知识复用为基础的数智化应用场景,比如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智能化的教育、科研、决策、应急指挥、司法判案与信息服务,以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等。这些数智化的场景由数据驱动产生,又产生大量新的数据(AIGC)。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模态的数据在不同的场域汇聚形成形态各异、真伪交织的数据空间,给数据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在政府、企业与科学研究等各类数智化应用场景中,传统以信息生命周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需要上升到组织战略层面进行数据治理与数据管理的协同,实现多维度关联的数据空间管理、多渠道复用的应用创新、权益与伦理平衡的管理创新、成本收益理性的经济核算创新以及基于需求与场景创新的价值实现,需要针对数据治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跨境流动、数据存储、数据成本、数据交易、数据开放、数据复用、数据政策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目前,数智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尚不清晰,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带来巨大的研究空间。唯有深入研究,立足于人的根本价值,理智应对,才能使技术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可控动力。

(王芳,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

热点推荐者:

安璐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胡峰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仇壮丽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宋恩梅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王兰伟 湖南图书馆

王曰芬 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

姚伟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代表文章:

[1] 孙建军,裴雷,付少雄.兼收并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背景下的数据管理[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1):9-17.

[2] 孙建军,马亚雪.面向多元场景的数据治理:进展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23(4):1-11.

[3] 周毅,陈必坤,马江华,等.基于文本量化分析的我国公共数据治理政策发展研究[J].情报学报,2023,42(4):436-452.

[4] 管茜,夏义堃.学术场域视角下我国科研数据管理问题的特征、动因与对策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23,44(6):25-34.

[5] 刘莉,司莉.科学数据治理实践:内容体系与发展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46(12):175-182.

学术会议:

1.中国档案学会科技档案与科学数据管理学术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

2.第八届(2023)科学数据大会暨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学术年会

3.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2023年度工作会暨“计量数字化转型”学术会议

热点七

国家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

入选理由:

我国是一个数据大国,数据产量位列全球第二。我国也是全球第一个将数据与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并列为生产要素的国家,2020年中央出台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奠定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地位,也明确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性。因此,加快构建国家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统筹推荐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是关系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的重要工作,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近两年来一直反复强调的关键任务。


从2023年3月提出到10月25日正式揭牌,国家数据局的组建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此也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国家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国家数据局创建的重要意义,包括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数据管理体制发展的影响等;(2)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如何基于数据与信息之间天然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握契机,落实学科建设新发展,一方面需要强化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理论建构,丰富学科应用场景,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地跨学科交叉合作,参与和支持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探索与实践;(3)国家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包括数据要素市场的建立、数据要素生态体系建设、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数据主权与数据产权问题、数据跨境流通以及各类型数据的治理等等。

(于媛,《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编辑部主任)

专家点评:

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2022年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正式颁发,不仅创新性地勾勒了中国特色数据基础制度框架,也标志着人们对于数据规律已从学理探索阶段上升为实践应用与制度建设的新阶段。


各国数字经济的激烈博弈表明,只有率先掌握数据发展规律、不断实现数字技术创新才能真正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当前,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与价值释放已成为政治、经济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数据治理体系构建已成为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数据的非稀缺性、虚拟性、弱排他性、价值难以衡量性等特质决定其产权制度、流通和交易制度、收益分配制度与要素治理制度有别于现有市场制度体系。与数据产权、数据交易、数据资产入表的高关注度相比,人们对于底层的数据资源采集、加工、存储及其共享流通中的制度、方法与技术的关注度有限,对于数据组织体系、标准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和评价体系的系统把握不足,难以准确揭示复杂环境下的数据资源配置规律、数据增值赋能规律、数据质量管控规律、数据风险防范规律、数据交易流通规律……


对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而言,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为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如何积极响应数字中国战略,主动参与国家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如何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服务国家数字化发展还任重而道远,未来可期。

(夏义堃,南京大学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教授)

热点推荐者:

陈兰杰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戴艳清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杜杏叶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华林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孔晔晗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编辑部

宋恩梅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王兰伟 湖南图书馆

姚伟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周文泓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代表文章:

[1] 马费成,吴逸姝,卢慧质.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2):4-11.

[2] 丁波涛,陈才,高丰,等.专家笔谈:国家数据局组建对大数据未来的影响[J].图书情报知识,2023,40(3):13-24.

[3] 冉从敬,刘妍.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及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拓展[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4):6-9.            

[4] 王雪,夏义堃,裴雷.国内外数据要素市场研究进展:系统性文献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23,40(6):117-128.

[5] 孙建军,马亚雪.面向多元场景的数据治理:进展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23(4):1-11.

学术会议:

1.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武汉,3月18日。

2.2023数据赋能政府治理评价指数发布暨数智治理学术研讨会,天津,5月20-21日。

3.第二十届信息资源管理论坛暨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联盟成立大会,北京,10月20-21日。

热点八

文旅融合与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

入选理由:

文旅融合是文化、旅游及相关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汇合重组,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刘安乐等,2020)。推进文旅融合是文化业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文旅融合持续深化之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场所成为旅游目的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其应有之责。以此为契机,公共图书馆实现功能转型升级与服务创新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促进文旅融合,服务创新升级”为主题,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实践。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理念驱动下开展了多种特色实践活动,如特色馆藏资源建设、特色阅读推广活动、数字化阅读服务、新型阅读空间建设等,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内容,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2)公共图书馆参与文旅融合的路径探索。公共图书馆积极寻求促进文旅融合的生长点,以主题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学旅行活动、文创产品研发、网红图书馆打卡等方式实现图书馆与各类资源的多维度融合,打造文旅服务的新场景、新业态。(3)公共图书馆助力高质量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在丰富文旅融合内涵、组织文旅推广活动、打造文化创意品牌、提供文旅咨询服务、收集读者(游客)需求与反馈、培养读者(游客)人文素养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着力保障文旅公共服务质量。

(陈则谦,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专家点评:

积极推动文旅融合,这是我国图书馆在新时代发展方式上的重大创新。文旅融合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需要。在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情境下,学界与业界积极围绕文旅融合服务特征、均衡和充分发展的需要,总结主题图书馆、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以及公共图书馆与城市书房、实体文化设施等融合的经验,探索了文旅融合发展新策略。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走向深化,聚焦政策完善、要素耦合与互动价值挖掘、服务方式与模式创新、能力和效能评估等方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履行好新时代新文化使命,彰显应有的社会价值,要求图书馆行业坚守公共文化价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共进。文旅融合研究还要进一步关注公众需求,关注图书馆的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在智能环境下深化发展。

(陈传夫,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热点推荐者:

陈信 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杜杏叶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付玉贞 《四川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高春玲 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贾东琴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王曰芬 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

严贝妮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杨思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姚伟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代表文章:

[1] 龚花萍,袁丽哲.文旅融合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价值、现状与路径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3(2):1-8,11.

[2] 纪理想,陈铭,赵馨平.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IP构建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3):105-112.

[3] 李泽华.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之内涵、架构及趋向——基于价值共创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1):37-45.

[4] 严贝妮,汪姗姗.美国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案例研究——基于24个图书馆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3(1):18-28.

[5] 李少惠,袁硕.文旅融合对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影响: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J].图书馆建设,2023(2):66-78.


学术会议:

1.“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西安,2023.3.10 -3.12

2.“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新的生态与超越:共创图书馆的智慧未来分论坛”,郑州,2023.9.14-9.16

3.第35届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济南,2023.10.18-10.20

热点九

新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入选理由:

2023年,探索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的理论与实践日益发展,电子档案作为档案管理的对象日趋主流并日益受到重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保管、存证、利用依赖各种信息技术的支撑,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促进电子档案管理不断创新。2023年2月16日,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部署2023年工作任务,强调增强档案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应用、技术引领、技术赋能、技术创新是电子档案管理实践和电子档案管理研究的应有之义。


2023年,多媒体、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深化,新技术应用成为电子文件管理的显性特征,相关研究也产出不少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电子档案管理中新技术应用的领域与方面涉及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电子档案智能收集管理、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电子档案存证、电子档案长期存储、电子档案安全、声像电子档案管理与利用等。(2)电子档案管理各种新技术应用及研究呈现融合特征。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子档案存证研究的热度不减,且与电子认证、数据保全的融合及其研究初现端倪。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于照片档案、音频档案、视频档案等声像档案管理,通过语音识别、声纹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声像档案的自动著录、内容检索、辅助开放审核。档案数据化是档案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新增长点,与之相关的扫描技术、OCR技术应用已经较为成熟,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机器深度学习和迭代训练技术已经开始在档案领域试水,这些发展会不断促使电子档案形态从数字态向数据态跃迁。此外,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图谱技术、融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量子通信加密技术、无钥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档案管理的研究均有所萌芽。(3)新技术对电子档案管理的作用与影响日趋显著。电子档案管理应用新技术的目标是半自动化、自动化地实现电子文件的即时归档、归类统筹、高效管理以及突破时间、空间条件制约的共享利用,契合海量快节奏的管理需求,增强电子档案管理的精度、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发挥电子档案作用。

(赵屹,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专家点评:

十四五以来,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然成为电子档案管理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聚焦电子档案管理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学界与业界齐手协力,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双管齐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2022年末以ChatGPT为代表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空出世并在2023年持续爆火,给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AI2.0时代已经加速到来。而这对电子档案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影响同样是革命性的,需要档案工作者积极、主动应对变化。


聚焦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相关研究从应用意义、挑战机遇、应用瓶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新技术催化下,档案资源数量和质量急剧变化,传统单一空间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档案业务的需求,因此档案工作者亟需转换思维,以空间思维重塑档案业务,推动档案业务模式实现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再到知识空间的跃迁。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数字孪生和知识工程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档案业务建设的核心推力,正在凭借自身优势贯通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业务进程,推动双空间的档案资源、管理工具、成果展示方式有机融合,延展档案应用畛域,提升档案服务的前瞻性、沉浸性和智能性,实现数据、基础设施及保障体系等档案馆业务基座的多元重构,引领档案业务模式智慧化演变。为保障应用的规范与高效,需要健全管理制度标准,配备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好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探索档案领域大语言模型,加快电子档案智慧化建设进程,走向知识空间。

(牛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


热点推荐者:

常大伟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华林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黄霄羽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仇壮丽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任越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张辉 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

代表文章:

[1] 崔洪利.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兰台世界,2023(5):107-110.

[2] 冯姣.论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档案保管中的适用及限度[J].档案学研究,2023(5):131-139.

[3] 周平,林剑远,宋俊典,等.区块链与电子认证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融合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23,40(3):77-81,112.

[4] 聂莹.智能技术在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J].兰台世界,2023(4):96-98.

[5] 康勇,袁敬.“多智能体”技术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档案,2023(4):64.

学术会议:

1.2023年4月28日,在福建福州举办以“变革文件应用、服务数字转型”为主题的“2023年电子文件管理创新论坛”。

2.2023年10月1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以“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引领档案管理现代化”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信息化技术委员会2023年学术论坛。

3.2023年 10月15日,在浙江宁波举办“2023档案数据产教融合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论坛”,探讨档案数据管理的前沿和发展。

热点十

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入选理由:

档案工作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重任,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2023年2月,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指出,档案工作要全面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加强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档案治理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统筹管理国家档案事务的系统性制度和体制机制设计总和,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是档案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以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2023年,档案学界以服务好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着力点,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相结合,遵循依法治档,围绕档案治理体系建设议题形成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档案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聚焦如何激活档案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价值,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的影响与要求,研究了档案治理体系建设得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机理、实践探索与优化路径。二是基于数字中国建设的档案数据治理生态研究,学界关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对档案工作的影响,聚焦档案数据治理对于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经济建设、数字社会建设的赋能空间,从档案数据治理的价值、方法、路径等方面,探讨了档案与数据协同治理的理论与模式,研究了档案数据化和数据档案化的演化机理、档案数据安全治理、档案数据质量治理等,回答了数智时代档案数据治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三是档案治理体系建设基本理论研究,聚焦我国档案治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归纳,从档案治理的反思与批判、档案治理体系的文化解读与话语建构、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的工具选择与方法建构、档案治理共同体建设及其相关主体联动机制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四是档案治理体系的效能提升及评价,聚焦档案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在主动反思“十四五”以来我国全面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成效的基础上,从概念内涵、基本类型、构成要素、评估框架、推进策略等方面研究了档案治理效能提升与评估的实现路径。

(杨文,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讲师)

专家点评:

档案治理体系建设作为档案工作依法治档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推进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升档案治理效能和推进档案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应然之举。为更好地推动档案治理从理论迈向实践,档案学界以《档案法》《“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档案治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大公约数,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社会反响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使得档案治理体系建设连续多年成为档案领域的热点议题,对推进档案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跟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步伐,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创新理念、方法和模式,以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2023年,学者们从多个方面推动档案治体系建设研究不断深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的档案治理体系的理念、远景、工具、方法、评估研究;二是档案治理共同体研究,探讨了档案治理的多元主体协同和行业参与;三是档案数据治理体系研究,基于数字中国战略实施对档案工作环境、对象和模式的深刻影响,探讨了档案数据治理的基本内涵、逻辑、机制、路径,并开始关注国外档案数据治理的经验与启示;四是档案治理体系建设具体实践研究,受益于近几年档案治理理论的积累,探讨了企业档案、科研档案、乡村档案、高校档案、项目档案治理体系建设问题。


未来,该领域将可能呈现如下趋势:一是伴随着依法治档的深入推进,以档案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的档案制度建设,以及档案行政执法机制和能力建设,将会继续得到研究者青睐;二是随着数据中国战略的纵深推进,围绕档案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及其效能提升的相关研究,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到关注,如档案数据质量治理、档案数据内容治理、档案数据生态治理等;三是档案治理体系建设在各个领域的落地实践,以及与具体场景、事件的结合将会引发关注,如重大活动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文献遗产档案治理体系建设、乡村档案治理体系建设等;四是档案治理共同体与档案协同治理模式研究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张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

热点推荐者:

毕建新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常大伟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华林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宋恩梅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宋懿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王曰芬 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

周文泓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代表文章:

[1] 唐启,于英香.对档案治理概念内涵与外延厘定的批判与反思[J].档案学研究,2023(4):25-32.

[2] 金波,杨鹏.档案数据治理生态运行演化与平衡调控[J/OL].信息资源管理学报,1-10[2023-12-20].

[3] 谢诗艺,葛悦.档案文化治理:关于档案治理的文化考量[J].档案学通讯,2023(1):39-44.

[4] 常大伟,邢富娟.中国式档案治理现代化的生成背景、实践特质与发展路径[J].山西档案,2023(3):29-35.

[5] 张帆,刘鸿浩.档案治理效能的三维逻辑阐释:概念出场、内容构成与提升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3(10):21-26.

学术会议:

1. 4月7日在深圳举办的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为主题的第二届档案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

2. 8月6日至9日在南京举办的以“中国式档案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主题的2023年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四届档案创新论坛。

3. 9月16日在上海举办的以“档案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首届档案学上海论坛。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吉林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 技术支持:吉林大学图书馆

通信地址: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联系电话:0431-85168854

成员馆入口    管理入口